梅山武术自远古时期起源,至宋末元初创派,历经一千余年的发展,几经升华,到今天已成为具有浓厚梅山地方特色和有着不同层次的拳术、 器械套路, 以及完整的功法、技击训练体系的传统武术流派,成为梅山人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,其发展历史就是梅山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史,而梅山武术流派的传承,更承载着尚武重义、不畏强暴、济危扶贫的侠义精神。
古语云:为国为民,方乃侠之大者。梅山派历代传人中,当得起“大侠”这一称号者数不胜数。开派祖师张虎创建黑虎教,组建义军抗击侵略,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。在他抗元失败英勇就义后,以罗氏二龙———罗天雄、 罗天应, 杨家五虎——杨彦周、杨天继、杨天续、杨天开、杨天祥为代表的梅山派二代、三代传人,前赴后继,顽强地反抗着元朝的统治,并以隐秘的方式执着地传承着梅山武术的攻防技术与侠义精神,使梅山武术流派得以薪火相传。
明朝建立后,梅山武术传人开始走出梅山,其中有武科及第后为官为将驰骋疆场者,如陈王命、刘国伦、张圣登、刘嗣武、张尚武、邹鹤令、谭锦心等,而刘明岳、谭德泽、谭降翔、谭大宪、李正宪、李正列、谢世珍、刘守坚等则皆为将才,这些人在从军入伍的同时,也将梅山武术带出梅山,传入湖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至今,在湖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省流传的地方性拳种流派中, 依然可见梅山黑虎教的影子。
在明代的梅山武术传人中,还有纵横江湖、行侠仗义、为民请命者,如明嘉靖十五年 (公元 1536 年),新化大饥,民不聊生,梅山派第七代掌教李再昊率众出没于湘乡、宁乡、安化、溆浦之间,劫富济贫,救人无数。万历十一年 (公元 1583 年),知县姚九功欲诱杀李再昊之子李廷禄,在县衙设下鸿门宴,李廷禄应诺而至,“饮正酣,埋伏者突击,李廷禄仗剑飞檐而去”。
清代,徐斌等五十余人武科及第。同治年间,行伍出身的刘道举因征战有功, 被授予“振威将军”,刘胜祥中进士后积功至提台。而杨源琪、伍经生、伍家绿、 伍再先、伍再明、罗云卿、谢维尹、刘应朴、刘应禄、肖老四、杨建永、游佳武等梅山武术传人俱享誉武坛,千古留名,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梅山派第十五代掌门伍再先。
伍再先 (1807—1868),新化县山塘伍家人,江湖人称“密再先”(在新化方言中“密” 与“命” 同音, 故 《新化县志》 等书中大都写成“命再先”), 以其步快身轻、 手法紧密、 无隙可击而得名。 据李抱一所著 《湖湘技击要闻》 载:“伍再明,善硬功,相室中一桌,系坚木所制,铺置地面,并五指,力插之, 洞木及土。伍再先,善轻功,在汉阳码头船上遇一伙强人,他纵身一跃,轻如飞燕,转瞬已至桅巅,桅高数丈,巅小不能容足,伍一足侧立长啸,半晌始下,众强人大惊曰,此而与敌,枉自送死,于是徐徐引去。” 伍再先性机敏,喜游历, 常年行走江湖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心胸开阔,见多识广。他根据自己在江湖中游历及对战的经验,将老派黑虎教武术进行了很大的改良。
黑虎教老派武功桩矮步窄,多用暗劲与贴身短打,长于近战,比较适合身材矮壮的人使用。伍再先是一位不拘陈规的武术宗师,他传授武术也不拘于成法, 而是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,对不同的弟子传授不同的武功。在他的弟子中,杨建永身小体壮,他便教其有“小架”之称的黑虎教老派拳路打法;而人称“朴少爷” 的刘应朴身高力大,伍再先便教其“大架”拳路打法,将短手矮桩改为长手大桩, 也就是梅山武术中所说的“满弓满箭”;至于另一位中等身材,身灵手巧的大弟子游佳武,伍再先则教其主练轻功并在“大架”与“小架” 之间又创一“中架” 传之。因此,现在的梅山派武术也就有了大、中、小三种不同的架式。
到了清朝末年,游佳武的衣钵传人游石命自艺成出山后,挟技云游,生平未尝一败,被武林中人称为“梅山大侠”,成为梅山武术流派中的又一传奇人物。
游石命 (1860—1938),本名游纯佑,字石命,自幼即随同族游佳武学练梅山武术,软硬功夫俱佳,犹善轻功,精技击,门中师辈认为其有再先师祖之风。
年轻时的游石命生性好斗,好武若痴,但闻何处有精擅技击的好手,无论远近必登门切磋,以武会友,获胜后也从不炫耀,故常与人打斗而又风评极佳。中年后,曾受同乡之邀率弟子数赴汉口宝庆码头,在“宝庆帮” 中传授武功并应对抢码头者。所谓宝庆帮,是武汉的宝庆会馆与宝庆码头的业主、工人以及新化的航运业主、工人所组成的帮会。新化在清代归属宝庆府,在武汉的新化人被称为“宝古佬”,“宝庆帮” 是纯由新化人组织的帮会。当时航运是最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,而大都市的码头则是风云际会、龙蛇混杂的所在。汉口的宝庆码头是新化人的专用码头,是早年新化人凭自己的智慧和武功打下来的,主要用于停靠运输煤炭的毛板船,为梅山地域与中原各地的物资流通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。因码头的位置极佳,对此眼红的各地帮会多如牛毛,也就经常会有不同规模的打斗事件。游石命在宝庆码头虽然很少出手,但他在“宝庆帮” 中公开组织弟子演练武技后, 码头的争斗便逐渐减少了。辛亥革命前夕,同盟会元老、中部同盟会总务会议长、新化人谭人凤受命联络社会各界力量策应武昌起义,闻游石命之名,以民族大义前往说之, 游石命欣然从命, 率儿子游国华及“宝庆帮” 帮众随谭人凤参加武昌起义。谭人凤在武昌起义后, 参与湖北军政府的筹建, 促湘援鄂,游国华受命赴岳阳留守,任国术教官, 游石命则护卫在谭人凤身边, 奔走于全国各地,从事推翻清廷、建立民国的革命活动。
1920 年, 谭人凤在上海因病逝世,孙中山先生亲自为其治丧,谭人凤在临终前将游石命推荐给中山先生。谭公去世后,游石命依其遗命,跟随中山先生行保镖护卫之责。一年后,其子游国华身负重伤,游石命辞别中山先生返乡,在游国华去世后,游石命即隐居老家新化游家佛光垅,全力培养其孙游本恒,并整理梅山派历代所传《本经》,手书 《梅山拳谱》传于其孙游本恒。
游石命不但武艺高强,而且武德极佳,忍心极好,从不轻易出手伤人,只以惊人绝技示于对手,让其知难而退,其趣闻轶事很多,下列举两例。
游石命武艺超群,尤以铁尺、轻功称绝。某日,四川一拳师慕名前来比武, 正在屋前碰到游石命,向游问路。游不知他底细,便说自己是游石命的伙伕,问他有何本领。他说能飞檐走壁,说罢,便在游家堂屋墙上走了一圈。游石命见后便端盆清水,纵身上墙,用抹布将其脚印抹掉,说:“墙弄脏了,师父回来会见怪的。” 四川武师见游石命的伙伕尚如此厉害,自料不是游的对手,悻悻而去。
游石命轻功了得,劲力也很大。有次在横阳沙江赶集,68 岁的游石命准备买黄豆,突然从身后闪出一位身高六尺,体重约两百斤的汉子,将五指并拢,插进箩筐底下勾出一把黄豆,用力一紧,把黄豆捏碎,说:“游师父,豆子没有晒干, 不要买了。”游石命看在眼里,知道这人是在故意显功夫,便不慌不忙,将左手五指一并,也插进箩筐底抓出一把黄豆,只一紧,竟挤得豆油直流。他向那汉子说:“黄豆是没有晒干,你看还出水呢!”,那汉子一惊,见游石命这么大年纪,力气尚如此之大,便“扑通” 一声跪倒在游石命面前,说要拜游为师。 游石命扶起汉子,高兴地收他为徒弟。后来这汉子跟随游石命学武五年,成为他开场授武的好帮手。
民国时期,梅山武林佳话甚多,“朴少爷” 刘应朴之子刘春祖,人称“祖宝瞎子”(《新化县志》 等书都记为“楚保瞎子”),因长期于屋檐下张目接水练眼功而失明。目盲后又苦练耳功,能闻风辨器,并以盲公杖练成“大水牯练泥”的保身棍法,水泼不进。传说他曾与十几名武师赌斗。他身背砂锅,对方全都手持木棍,以击破他背上的砂锅论输赢。他手持盲公杖,在众人的围攻下,将对手的长棍全部击落,背上的砂锅安然无恙。其弟刘春山体壮如牛,力大无穷, 在武林中颇有名气。两人感情极深,时常玩些偷袭应对的游戏。一次,在刘春祖吃饭时,刘春山突发一“流星”,却被刘春祖伸筷挟住,其听力与反应由此可见一斑。刘春山的徒弟刘绍贤,人称“绍老七”,一生兼练刘春山、刘春发、杨三恒、 肖老四等数人的武功,高丈余的练武楼不需架梯便可飞身上下;装满谷物的大箩筐,用左手托起,右手只一拳,便从丈余外击入仓中。刘绍贤在家乡设有拳场,廖满山、刘华茂、戴哲奎、邹宿善等皆为其入室弟子。
1932 年 10 月,新化举行首届擂台比武,参赛拳师数十人,廖满山、曹长喜、侯福生获奖, 并选送廖满山等人参加省试, 取得冠军、 亚军、季军各 1 名, 优等 7 名, 上等 15 名。 次年在县城西正街成立国术研究所, 杨开庆任所长, 戴哲奎任主任,刘华茂、廖满山、侯福生、李意德、刘奕山、陆升合、刘冰任研究员。 1937 年, 改称国术馆,县长王秉丞兼任馆长。1937 年 12 月 12 日, 县国术馆组织国术表演,登台献技者百余人。1941 年,县国术馆由县长胡翰兼任馆长,10 月举行第二届擂台比武。陈谓南、袁德厚、张六喜获奖。可以说, 在民国时期梅山中心地域的新化县,武术的操练、表演、竞技之风盛行城乡。
新中国成立之后,梅山人几千年来养成的尚武之风从未丢失,即使在“文化大革命” 时期也未曾中断,改革开放后就更是势不可当。1974 年,新化县委在鹅塘公社召开武术工作现场会,对梅山武术的发展做了充分的肯定;1976 年, 湖南省农村体育工作现场会在鹅塘公社召开,鹅塘公社被评为全省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,并应邀参观 10 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;1978 年 8 月, 江苏、江西两省体育代表团专程到鹅塘参观,公社组织 1000 人的拳术表演, 500 人的棍术表演, 300 人的刀术表演,100 人的对练,壮观的集体武术表演场面让代表团的成员赞叹不已。1982 年,新化县体委负责人出席全国武术工作会议, 次年成立县武术协会,之后游家、白溪、炉观、洋溪等区(镇) 相继成立分会, 鹅塘、横阳、燎原、太阳、太平等乡成立武术辅导站;1983 年 3 月,新化县武术挖掘整理小组成立,该小组历时两年,调查 14 个乡镇,访问拳师 150 人,召开座谈会 48 次,观看武术表演 80 余场,搜集梅山古老兵器 34 件、珍贵武术古籍拳谱 14 本, 对梅山武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挖掘整理; 1984 年元月, 新化县体委召开全县拳师代表大会,与会拳师三百余人,对梅山武术进行了研讨, 并在会议期间举行了散打表演,同年 10 月,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新化县“武术之乡” 称号; 1992 年 12 月,国家体委授予新化县“全国武术之乡” 称号。2009年梅山武术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4年12月“梅山武术”列入全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2015年4月,经文化部评审,新化县梅山传统武术协会认定为“梅山武术”的保护单位。至2022年,我县共有国家、省、市及县级梅山武术传承人39人,其中国家级1人,省级1人,市级6人,县级31人。
作为武术之乡的新化县,武风甚浓,有“不会梅山功, 枉为新化人”之说。 作为一个新化人,笔者在童年时即受到这种尚武之风熏陶,自幼喜爱武术,并有幸拜在梅山大侠游石命的嫡传弟子——梅山武术大师游本恒先生门下,出师后, 也曾游历江湖,走村串户以教武为业,并多方寻师访友,追寻武术的真谛。在武昌,我幸遇八卦掌名家丁鸿奎先生,带艺投师,学练内家名拳八卦掌,又经丁师推荐,入四川峨眉派化门宗师赵子虬门下学习,随后又辗转投拜在原湖南省武术队总教练肖湘先生、“亚洲拳王” 蒋浩泉教授、“神拳大龙” 蔡龙云教授、 北京武术队总教练吴彬先生等诸位恩师门下, 得窥中国武术各派与西洋拳击之门径,并于 1982 年在家乡新化县创办了“文化大革命” 后国内最早的私人武馆——兴武拳社,后于 1986 年将兴武拳社扩建为东方武术馆,立志献身于武术事业。 政府和社会各界亦对我的努力给予了极大的肯定, 我所创办的东方武术馆、 东方文武学院多次被评为全省乃至全国的“先进武术馆 (校)”“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”,本人也被评为“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”“中华武林百杰”“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”,并得本门师友的厚爱,推我为梅山派当代掌门,新化县人民政府亦授予我“梅山武术大师”和“武林贤师” 的荣誉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