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八十年代,《少林寺》横空出世,武术热跟着来了。曾迎新那时十八九岁,在部队服役,除了艰苦的军训之外,夜里一个人独自去营房后面的山上练拳。他在一棵松树上绑了草绳,用来练边腿、侧踹腿。脚背、脚底常常受伤,弄点红花油什么的涂一下继续。他每天还空踢上千腿。到了1985年,他复员后参加省体委组织的散打比赛,凡遇对手,上面左刺拳虚晃几下,腿就出去了,对手大多人仰马翻。他的边腿,常常将对手踢伤,无法再战。他出腿时间差掌握得好,往往在对手进攻时,腿就击中了对方。有一次在擂台上,遇上劲敌,对手是个拳击运动员。他的边腿直奔对手头部而去,对手双手一抱,自然是保护自己。没料这腿重,硬生生将对手的小臂踢肿,竟抬不起来。
分配工作后,再忙,他每天也是拳不离手。他对武术,已痴迷到了癫狂的地步。见着一棵树就要踢几下,遇上一堵墙,非用直拳打几下。他在单位的宿舍里挂了个一百多斤的沙袋,里面混杂着沙子与鹅卵石,拳腿出急了、重了,难免会受伤。好在这时他筋骨已相当硬扎,受得起。他在1990年之前,连上了几年擂台,重拳重腿,常让对方消受不了。他连获几届省级散打冠军。慢慢地,名气就大了。
但他并不因此而停滞不前。他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武术。中华武术的魔力蛮大,诱惑着李小龙无法回头,为武术而永生。霍元甲为踢掉“东亚病夫”耻辱,冲开血路,在武术中涅槃。当然,这多少有些悲壮。但武术事业,如果没有这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气概,又会平淡无奇。曾迎新在武术上注定不是平庸之辈。他的武术是有根的。师爷是梅山北派宗师杨开道,师父是祁剧著名武生谌熠初。谌师父可以在一张木桌上,连续几十个空翻,木桌不动。他的腿功也十分了得,民间至今还流传他许多传奇。曾迎新自然继承了上一代武家的东西,并对现代散打,更是用心体验个中三味。为此,他专门去武汉体院学习散打。
曾迎新喜欢实战。他有一句口头禅:真把式是打出来的。交手多了,武林中无疑就得罪了不少人。然而,他坦然面对。九十年代,梅山拳的一个把式,听说打败过蛮多高手,好几次找上门来挑战。迎新与他交手,结果一侧踹腿打在对手右胸,那把式倒地。那人同样是个武痴,竟拜了曾迎新为师。此类故事,在梅山,被人们演绎成故事,四处流传。
拜师的人越发多起来。徒弟当中有人问曾迎新:师父,我们练的是什么拳?曾迎新愣了愣,大声说:我们练的是用来搏击的,无论何时何地,无论遇到什么对手,只有一句话,打赢对手!叫搏拳道,如何?
凡在搏拳道训练的弟子,大多擅长实战。他们出手,拳腿组合相当流畅。比方说周斌,从九十年代末闯广东开始,身经百战。他是曾迎新早期的弟子。浙江、江苏那边来学搏拳道的人蛮多,不少人学成之后,又回去开馆授徒,名噪一方。拳靶,沙袋,喂手,曾迎新早已过天命之年,但每天早晚,仍与学生们在一起,很多时候,戴上拳击手套,陪练。我常在朋友圈里,看到他陪练的整个过程。那都是青少年,拳快腿猛。他躲闪着,移动着步子。时不时,一拳到了他头上,或一腿到了胸腹间。
武术其实是一种精神,曾迎新用他半生之痴迷,将其传播。
曾迎新就是搏拳道,搏拳道就是曾迎新,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,快30年了,五湖四海,扬名。(曾晨辉)